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,课间休息时,班上的英语课代表小丽突然找上我,语气轻快而神秘:“你能帮我一个忙吗?”我一开始有些莫名其妙,心想这位课代表平时学习那么认真,怎么会找我要帮忙。她的脸上挂着一丝促狭的笑容,仿佛有着什么秘密。
“你知道我最近养了一只小兔子吧?”小丽忽然提到,让我一惊。我记得见过她可爱的小兔子,毛茸茸的样子着实讨人喜欢。小丽继续说道:“它今天在我家不好好吃东西,我试了很多办法都没用。”我用同情的眼光看着她,心中泛起一种想要帮助的冲动。
“你能不能帮我桶桶它?我觉得它的心情可能不太好,需要点松动。”她的请求让我捧腹大笑。桶兔子?这个想法实在是太搞笑了。果然,小丽并不是在开玩笑,她眉宇间流露出对小兔子的怜惜,那份担忧令我不得不认真对待。不过,桶兔子这种荒唐的事在我脑子里实在是无法成立。
我摇了摇头,试探着问:“你自己不试试看吗?我可从来没桶过兔子。”小丽撅起嘴,显得有些无奈。不过,伴随这份无奈的是她信任我的眼神,让我不得不考虑是否真要冒险一试。可小兔子一碰就跳,这是我少年时代就已经认识到的事情。我不想让小兔子感到失落或是受伤,况且,这种行为在动物保护的观念上来讲极其不妥。
我们开始聊起小兔子的种种习惯,小丽认真回顾它的日常:它爱吃胡萝卜,爱在阳光下晒背,特别喜欢和她玩。我释出一声叹息:“或许它只是在闹脾气,有时候小动物们只是需要点空间和时间。”小丽似乎点了点头,她开始理解小兔子的情感需求,也意识到强求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就这样,在给小兔子寻找问题的过程中,我们的对话逐渐引向心灵交流。我发现帮助他人,不总是非要身体力行,有时候只需要倾听与陪伴。小丽也许原本只是想让我帮她解决一个小麻烦,却意外地引出了我们的一段深刻的交流。在一顿哈哈大笑中,我们的友情在这荒谬的请求中得到了升华,仿佛兔子也成为了我们情感交流的一部分。